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

 
写手风范
文史资讯
写手风范
代写回忆录
代写传记
代写家族史
影像记忆与PPT
代写企业史
代做忆情集
代写县志村志

 

信息内容
  写手风范 << 首页:您的位置
云南啊云南,奴家如何不爱你!
发布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16-03-13 20:31 阅读:

文: 古月如歌
本文为七天阳光公司(经典生活)原创作品。作者为本公司特约作者:古月如歌,首发于本公司微信公众号:经典生活,微信公众号ID:jdsh800
 

想象中的云南是段誉说的,漫山遍野的山茶花开着,有“抓破美人脸”,有“十八学士”,有“风尘三侠”;想象中的云南,是杨丽萍的孔雀舞,翩翩起飞,到处莺莺燕燕,叽叽喳喳;是妈妈说的,小燕子和紫薇私奔去的地方,没有红瓦宫墙,只有载歌载舞。

而真实的云南,不同的城市风格迥异,多样的民族和谐共处,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“云南印象”。比如在昆明,空气里漫漫草药味道,然而买得鲜花,买不得水果;在大理,白云像最轻薄的棉花糖,陪你寻找无崖子的琅嬛福地;在丽江,没有酒就没有江湖,少侠们喜欢举杯邀明月,一起干了酒里的故事;在香格里拉,传说中的佛教圣域,每一个雪山都可能隐藏着神秘的过往。

 

▲  看尽城市繁华,情落香格里拉

▲  雪山巅,好一片白云与蓝天!所有的挣扎落在身上,慢慢的变成了僧袍。

 

(一) 大理:理想国的慢生活

 

这么多年以来,心中有个大理的江湖。你想啊,金庸偏爱大理,无崖子和李秋水定居大理无量山,在琅嬛福地收藏武学典籍,对着玉湖练剑,真真是“逍遥派”,而段誉又在那里学了凌波微波,傻傻的拜了神仙姐姐。修仙剧也偏爱大理,赵灵儿和李逍遥从余杭镇出发,一路“降妖除魔”事,千里迢迢奔去大理南诏。正史轶事也偏爱大理,康熙平定三番从吴三桂开始,韦小宝护送建宁公主嫁去大理。连电影都偏爱大理,《心花路放》里袁泉去大理邂逅黄渤,黄渤又去大理遗忘袁泉,他在歌里这样唱道:

去大理 郝云 - 心花路放 电影原声带

“是不是对生活不太满意,

很久没有笑过又不知为何,

既然不快乐又不喜欢这里,

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。

路程有点波折,空气有点稀薄,

景色越辽阔,心里越寂寞。

不知道谁在何处等待,

不知道后来的后来。

谁的头顶上没有灰尘,

谁的肩膀上没有有齿痕,

也许爱情就在洱海边等着,

也许故事正在发生着。”

 

▲  你拖我离开一场爱的风雪,我背你逃离一场梦的断裂。我们一个像夏天,一个像秋天,却把这个冬天过成了春天。

▲  玉龙雪山,静静的美在丽江的对面。

坐在洱海发呆。带着无限无限的憧憬和无比无比的好奇,我和琪琪风尘仆仆的来到大理,过过理想国的慢生活。苍山是19座山峰,它们连成线,围成圈,把大理呵护在洱海这个大湖泊周围。抬头望苍山,自在白云轻似梦,低头看洱海,万里冰心碧如玉。周围好安静,空气里是草药的味道,没有车声、喧哗声,也没有工厂轰隆隆的声音,一切都可以用“祥和”来形容。我们最喜欢坐在洱海旁发呆,什么都想想,什么都不想,发完呆就写字,想到什么就写什么,唐诗宋词的某一句,2016年想对哪个朋友说的某句话;不写字时也会画画。白族村民的房屋和徽派建筑很像,都是“白墙描绘山水”的样子,画起来简单、清爽。在舒适的洱海边,感受到了最轻松的自由,真正是那句“逍遥快活”。

沿着洱海晨跑。吹着煦煦的海风,望着蔚蓝的天空,享受阳光慢慢变热的温暖。曾在晨跑路上遇到白族少妇,她身材矮小,皮肤黝黑,五官紧凑,额头裹着藏蓝色的头巾,腰间围着青灰色短裙一直到膝盖,用竹筐背着小孩儿,爬山采药。晨跑经过一块一块的耕地,像豆腐一样被切得整整齐齐,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蔬菜,颜色格外鲜亮。

骑车环洱海慢行。我们骑车慢慢环着洱海走,哼着小曲儿,唱着歌,偶尔自拍乐呵呵。一路上的村民,走路都那么慢悠悠的,没有呼啸而过的汽车或者电动车,更没有任何喇叭声。曾停驻在梧桐客栈和夜色酒吧,然而想象不出袁泉当时的无助。曾停驻在云途音乐客栈,喝一罐风花雪月,听一首《董小姐》,看着红嘴鸥飞啊飞。曾停驻在小普陀,那个海鸥奥,雪白雪白的,一群一群的飞上海面。曾停驻在杨丽萍的月亮宫、太阳宫和赵青的青庐,望着海边的三个别墅,幻想有一天可以住进去。也曾无数次停驻在任意的海边,拍拍蓝天白云,拍拍身边的某傻宝宝。随便停一停,随便聊一聊,时间就像天上的白云一样,被风吹着吹着就散了,没了,可是如此舒适自然。东方不败和令狐冲湖中饮酒,曾有此歌:

沧海一声笑 许冠杰 - 香港情怀'90

“沧海一声笑

白云飘呀 绿水摇

世界多逍遥

自由的风 自在的鸟

今朝的欢笑

多么的快乐 多么的美妙 多么的不得了

唱你的歌呀唱我的调

唱尽世间逍遥

快乐的人唱快乐的调

声声都是欢笑”。

 

我所理解的生活啊,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。在花开花落与云卷云舒中,终于领悟了生活的节奏,有张有弛、有快有慢的日子会更有味儿,过惯了城市的喧嚣,就换换大自然的安静,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,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。走过了平湖烟雨,感受了人生百态,日子会更加生动,更加干净,更加明亮。

 

(二) 丽江:听故事的地方。

 

在大冰的小屋静静的听了很多歌,听了很多故事。也许真的是那样的,世界上真的有人,在某个地方,正过着你想过的日子。有人就背起了微薄的行囊,勇敢的去了远方。他们有的是旅行家,一路写稿、拍照,一路养家糊口;他们有的也是流浪歌手,一路创作,一路倾听,一路讲故事。

第一个民谣歌手是大连理工毕业的学生,大二开始辍学玩乐队,把辅导员气吐了,一直到毕业还没补完学分。去酒吧唱腻了歌就开始原创,被大冰收到旗下。他说自己用吉他追到过一位美丽的学姐,他每天都再热水房旁边为她唱歌,惹得人把自己烫伤。他没唱完一首就要提留一下鼻涕,好像并不适应丽江的天气。

第二个民谣歌手什么话都不愿意多说,他只问一句:王老吉还是啤酒?可是,他身上散发着谜一样的气场,低低的鸭舌帽下,有一双冷静的眼睛。他唱歌的时候闭着眼,斜斜的昂着头,我知道他一边在歌唱,一边在倾听,心里想的都是他自己的事。

第三个民谣歌手叫老谢,他最喜欢为有过艳遇的人写歌。曾经有一个广东女生和一个东北男生在丽江相遇,他们用了3天的时间从萍水相逢发展到如胶似漆,在第4天各奔南北,天涯海角。东北男生在丽江的大街小巷抽烟,喝醉了找回忆,眼泪落在大冰的小屋门前。老谢为这个结局,特意写了一首歌:

“他们生活在一个城市,

在自己的城市互不相识,

然而在丽江相识,再相爱。

回来继续爱!

丽江不只是风吹花落,

也会修成正果。”

▲  大冰的小屋,唱歌的人不许哭,听歌的人不许哭,我们拿起酒碗,把故事里的风尘一饮而。

还有小屋对面的老兵火塘烧烤店。老兵是边境战士,整个连队在战斗中不幸中埋伏,他瘫痪四年,康复后隐身在丽江,开了烧烤摊,干成烧烤店,挣的钱于买下了一条街的客栈。他招募了一堆退伍的消防兵,月薪5000元起,又斥资200万改了宿舍营房,买了180万的专业灭火器材,用自己的金钱和力量组建了一支消防队,曾经参加丽江牡丹园大火救援和狮子山大火救援。我们见到老兵时,他又喝醉了,扶了扶眼镜说,“都怪你们那个混蛋老乡,在书里把我给写了!”。临走时向他敬了一个不标准的军礼,不期望别的,只期望这样的英雄精神能够走出丽江,走到山东,走向中华,哪怕像小小的星星火苗,点燃每一个内心里还存在的,那崇德向善的火焰。

我们坐在古城的石头路上,吃着鲜花饼,听着非洲手鼓,看人来人往。多少尘世落在身上,慢慢变成了僧袍。我逐渐明白一个道理,得不到的千万不可念念不忘,得不到的一定要释怀。不管是亲情还是友情,不管是新欢还是旧爱,听从本心更顺心,听从自我更自由。生命诚可贵,爱情价更高,若为自由故,两者皆可抛。此生为自己而活,此世为自我高歌,所有的责任都是自我修养,所有的劳累都是自我升华,所有的挫折都是自我涅槃,无论生活是辛苦还是痛苦,无论日子是平淡还是灿烂,但凡记得生命的可贵,便多了豁达与善良。曾经我们忍不了伤痛啊,总把难过抛在人前,然而,成长的阵痛会提醒到:有些事情和着泪水,独自咽下去就好了,不用假装坚强,泪水也无需强忍。这是因为,独立和坚强是一种内心的东西,爱哭不丢人,爱哭不是不坚强,哭过之后要能够笑出来、站起来,不颓废、不抱怨,清醒的明白接下来该走什么样路。你想啊,如果哭都不能哭了,那些恐惧和担忧怎么被证明曾经存在于年轻岁月里呢?

有人说,心中装着风景的人,他一定是快乐的,夏有凉风秋有月,莫把烦事放心头。

 

▲  再见了,风尘仆仆的2015,再见了,热泪盈眶的2015

(三) 香格里拉:精神比景观更有价值。

 

香格里拉属于藏区,是青藏高原中海拔最低的山峦群,所以在高寒的藏区,气温特殊的温暖。也许,我们都一样,对西藏、对香格里拉存在一种朝圣之心。其实,与西溪湿地、瘦西湖、黄山相比,香格里拉盛名之下,其实难符。然而,70年前世人只知道世间存在“圣域”,却不知道“圣域”在哪儿,经过无数次的深入藏区,才确定迪庆香格里拉地区就是传说中的圣域。这样的故事,无疑附加了香格里拉更多的精神含义,香格里拉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自然景观的表象,而在于人文精神的纯洁与和谐。

关于香格里拉的传说。11世纪,佛祖释迦牟尼晚年讲道时编纂的印度密宗教典提到了“香巴拉”,矣指“怀抱幸福之源的地方”。13世纪,藏传佛教经典《大藏经》开始以香巴拉代指对彼岸世界的净土信仰。作为香格里拉最早的原型,传说中的香巴拉王国隐藏在雪山深处的某个地方,四周由常年皑皑白雪的群山所环抱。16世纪,吉大王子用藏语创作了长篇史诗描述了前往香巴拉的奇妙旅程。1775年,六世班禅班禅根据《大藏经》写作了《香巴拉王国指南》,让佛教徒感受到香格里拉更具精神的启迪,只有心得觉悟,才能真的找到香格里拉。

▲  心里装着风景的人,她一定是快乐的。

在民国,有这样一个人物和一段历史。民国时期有一位花木兰式的奇女子,她叫刘曼卿。父亲刘华轩是一位精通藏语的回族人,母亲是康藏人,妹妹刘曼云比自己小2岁,一家四口住在拉萨,父亲是九世班禅的翻译官,哥哥常年在印度经商。刘曼卿8岁的时候,与母亲和妹妹前往印度投奔哥哥,在印度住了几年,又随哥哥迁到北平。父亲也跟随班禅从拉萨来到内地,至此一家五口才团聚。刘曼卿接受了现代女学教育,向往婚姻自由,反对父母指婚,在19岁时逃婚到南京。因精通藏语、汉语和英语而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秘书,认识了政府中枢上层的青年才俊格桑泽仁。格桑泽仁是颇有盛名的报刊编辑,两人的相恋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众多亲朋的欣羡。然而,两人订婚后,格桑泽仁又爱上了刘曼卿的妹妹刘曼云,刘曼云对格桑泽仁更是当仁不让,情深愈重。刘曼卿要尽快切断2人的念想,希望把婚礼提前。在婚礼当天,格桑泽仁与妹妹刘曼云难以割舍,妹妹刘曼云更是情绪几近失控,痛苦不已的刘曼卿拿起笔在现场彩条山,将新娘刘曼卿改成了刘曼云,换下婚纱离开了。


奇女刘曼卿

刘曼卿从小对西藏就有深厚的感情,对亲情、爱情失望的她希望能够回到儿时的家乡,回到拉萨。当时,英国正在鼓动九世班禅,策动内乱,刘曼卿向国民政府申请前往拉萨,作为非官方特派员,向班禅表达中央亲近之意。就这样,这个23岁的女孩子开始了只身进藏的第一次。她跋山涉水,经过了很多偏僻的山路,历经辛苦见到班禅完成了任务。此后,她对西藏各个地区进行考察和走访,并开始寻找传说中的圣域香格里拉。

刘曼卿在仅36岁的生命中,前后4次入藏考察,并留下遗作《康藏軺征》。刘曼卿在书中提到,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地区就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——迪庆。她对香格里拉地理位置的推断与《消失的地平线》不谋而合,认为迪庆藏族聚居区正是香格里拉。她在书中中这样写到:“自丽江西行,路皆口岩峻坂,如登天梯,老桧交柯,终年云雾封滃,行者不见马首,几疑必去必至一混沌世界矣。然三日后忽见广田无数,风清月朗,连天芳草,满缀黄花,牛羊成群,帷幕四撑,再行则城市俨然,炊烟如缕,恍如武陵渔夫,误入桃花源仙境。”刘曼卿的一生贡献给了西藏,贡献给了香格里拉,她因受伤而来到这里,却因为这里而人生大放光芒。

我对香格里拉的痴迷则来自于《藏地密码》。从第一部到第十部,整整一个漫长故事都在寻找“地之肚脐的入口”香格里拉。

福马探险家寻找香格里拉和帕巴拉神庙,因为那里有至高无上的圣洁的财宝,西藏魔女图中四方神庙的财宝都藏在了“东边看不到太阳升起,西边看不到太阳落下”的帕巴拉;希特勒和十三圆桌骑士寻找香格里拉和帕巴拉神庙,因为那里有“统治世界的力量”——蛊毒,帕巴拉神庙曾经是一切瘟疫和疾病的发源地,有着不可想象的蛊毒,集古老东方四千年的机关术于大成者;亚拉法师、肖恩、德尼喇叭、卓木强巴寻找香格里拉和帕巴拉神庙,因为那里有深藏千年的藏传佛教典籍,有机关术的起源、苯教与佛教的争执融合、驯兽师和天象师的技巧、有神兽紫麒麟。

怎么进入香格里拉?卓木强巴在南美洲的玛雅阿赫地宫中得到光照下的城堡——铜镜,在生命之门得到红石。这两者利用光源谍影作用会出现帕巴拉神庙的影像——香巴拉密光宝鉴。在密光宝鉴中发现了香格里拉的第三层有帕巴拉神庙,香巴拉的真身就是一座被雪山环绕的活火山。进入香格里拉有两条路径,一条是“置诸死地而后生”,从雪山跳下悬崖,跌入河谷而重生;一条是通过青藏高原的地下暗河,在数月的黑暗中,躲避无数次汹涌澎湃的突发水流而进入。 “生命之门被关闭了,地狱之门就打开了,地域之门打开了,勇敢的使者便出发了。他们漂越冥河,穿过荒漠,趟过长满毒虫的沼泽,历经一切艰难,来到天上的圣殿,人间的仙境——香巴拉!”

看尽城市繁华,情落香格里拉。其实,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在寻找,寻找一个精神乌托邦,寻找一个空灵、温暖的地方。寻找香格里拉,寻找的就是内心的从容,精神的满足。

站在香格里拉的雪山上,见座座山川永相连,山顶直逼蓝天,白云触手可及;见万顷云涛,随风微摇,千山削翠,便觉得宠辱皆忘,心旷神怡,一切都是自寻烦恼,一切都不值得惴惴不安。

 
 

打印本页 || 关闭窗口
 
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 | 资讯中心 | 服务项目 | 作品展示 | 留言反馈 | 联系我们 | 手机网站   

1号2号3号


Copyright © 2016 深圳市七天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84994号 未经授权,禁止下载使用传播。

免费咨询电话:

4006-708-701